
在工作、婚姻、孩子的夹缝中,越来越多的女性发现,她们需要一个可以让自己获得喘息和放松的瞬间。
前段时间,《人物》发布了与此相关的征集,很快收到近400份回复。大家的讲述都细腻又真诚——在洗衣机甩干要晾晒的衣服里,在孩子一声声「妈妈」的呼唤里,在马上要交付的材料报表里,她们渴望「me time」,就像溺水的人渴望水面能短暂下退一厘米。
许多人以加班为名,实际奔赴了火车站,去另一个城市游荡;下班后和同事相约,在酒吧畅饮,在公园闲坐;还有女性结成「加班联盟」,一起逛商场买漂亮衣服。
有人的「me time」是在隐秘的角落,比如卫生间、车库、阳台、酒店、宜家的样板间;也有人的「me time」非常具体,比如做咖啡的5分钟,回家上楼前一支烟的时间,通勤地铁上那几十分钟的放空,以及别人都在睡觉时,看天一点点变亮,太阳一点点变热的过程。
这些时刻虽然短暂,却给生活带来长久的影响,许多人这样形容:「很像给自己顺毛,把自己哄好了,再去面对工作」;「是冗长生活的调味剂,像糖果点缀其间」;「是摘下面具后和自己的对话,赋予了第二次生活,甚至第二次生命。」
近400份回复令人感慨,女性的生活如此不易,又如此努力。闲暇如此珍贵,就像读者@舟所说,「逃离不是逃避,而是人的觉醒,是不想成为社会螺丝钉的反抗,是允许自己做无用之事,是一种转向对本我真实的理解、接纳和和解。」逃离之后,她们的日子或许没有发生什么本质改变,但不同的是,她们知道自己有了离开的权利和自由。
这些时刻还很微小,但积累起来,会变成改变处境的能量。
以下,是大家的「me time」时刻——
文|程静之
编辑|槐杨
(除特殊标注外)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「假装上班」
偶尔善意的谎言无伤大雅,反而让日常生活多了一点弹性。
@小猪 33岁 温州
假装每周固定的某一晚上加班,避开家人,在外闲坐几小时,看看天,看看树,仿佛整个世界都与我无关了。
@TKK 35岁 北京
跟家人说每隔一周的周五单位值班,实际去和朋友吃吃喝喝,有时候聚餐吃饭,有时候去酒吧畅饮,靠在椅子上好像在充电,喝酒不用跟家人解释,也不会有被家人担心的负担,很快乐,很减压。
@袁演 51岁 南昌
原本当日有一次单位会议,早上临时取消了,家人不知道,于是我假装去开会,给自己安排了一天的city walk,辗转不同的影城观影两次,打卡美食街。这次偶然的、独处的美妙时光,让我的生活增加了趣味性,家人以为我在开会,所以没有发信息催促我回家,我感觉更加放松,偶尔善意的谎言无伤大雅,反而让日常生活充满了弹性和小确幸。
@三景两鱼 34岁 郑州
产假结束前的最后一天,我跟家里人说去上班了,其实一大早起床到公园里闲逛,第一次坐了摩天轮,门关上的那一刻,终于找到久违的自己,在高处看公园里的大爷大妈们打乒乓球,踢毽子,唱歌跳舞,好羡慕他们。单身的时候也常常一个人逛街、吃饭、看电影,甚至一个人去KTV,朋友问我会不会孤独,真的一点也不会呀!婚后在家庭、孩子、工作的夹缝中常常觉得很疲惫,me time给了我一个喘息和放松的时刻,从妈妈、妻子和职场牛马的身份中脱离出来,就像是给泄气的皮球充了气,虽然不会充得太满,但有了这些时刻,才有勇气面对一地鸡毛的生活。

@普通的上班族 34岁 济南
作为一位拥有一个特别粘人的儿子还要上班的妈妈,有时候会觉得累,觉得委屈,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,和同事聊了以后,发现大家都同病相怜,便相约每过一段时间就一起「加班」,实际去公司附近的奥特莱斯一起吃个饭,逛个街。发明这个模式后,我们发现,能经常买到喜欢的衣服了,毕竟女生更懂女生。
@兜小发 44岁 上海
带娃的宝妈哪有不疯的?有时候真的很累,心塞,难受,有几次想哭,想独处消化情绪,哪怕只一天,只一会儿。
有一个寻常的周五,孩子上学去了,我突发奇想,骑个共享单车到家附近的火车站,买了一列最早发车的火车到苏州,25分钟就到了,平江路老街慢慢走走,笃悠悠地吃一个泡泡小馄饨,文创店里磨叽一会儿,喜欢的小玩意来一个,吃好午饭,返程,4点钟正好接孩子,还给他带了好吃的糕点。感觉这一天心情很美好,仿佛去苏州快充了个电。
那之后,偶尔低气压时,我会请上年假,佯装出门上班,实际奔赴火车站,来一场短途旅行,听着不一样的方言,吃一顿随意走到路边看着顺眼的小吃,然后回程,叮,充电完成,回到生活轨道上。
我觉得无论男女,要知道自己的压力阀门阈值在几帕,不能一直加油,打气,极容易爆掉。允许自己偶尔泄气,放个只属于自己的小假。生活美好,我们可以对着生活比yeah,也可以叉着腰像在水乐园造浪池里一样,允许大浪过来时把我们往后推一下,站定了,站稳了,再往前走。

缝隙一般的时间
那些忙碌中的缝隙时间,就像短暂的消音区,让她们在忙碌中获得片刻的安宁。
@Sophie 32岁 江苏
下班之后开车到楼下,在车里唱10分钟歌。
@老赵 32岁 成都
到小区后,我会在车上坐着玩消消乐,或者什么都不做发呆,有时候没注意时间,会呆两个小时。
@雅 32岁 内蒙古
我的逃离时刻仅仅是在上下班的车内,其余时间被工作、家庭挤占无余,更多的是无奈吧,母职枷锁真的挺难卸的,不想给父母增添负担,但也无法指望伴侣,逃离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在母亲抱怨时能够坦然处之,伴侣无作为时能够心平气和,孩子吵闹时能够不再破口大骂。
@阿拉蕾 39岁 青岛
每天把孩子送到学校后,我经常走路回家,习惯戴上耳机打开播客,边走边听,日常宅家时间比较多,社交很少,每天早上的这半个小时就是我与世界链接的时间,也是独属于我自己的时间。

@兜兜妈妈 37岁 郑州
我主要是线上办公,时间比较自由,接娃的任务就落在我身上。把孩子接回来后,我会让两个娃下楼和邻居娃们玩会儿,自己在厨房里边做饭边追剧,《甄嬛传》《知否》《河西走廊》《老友记》《康熙王朝》……边做饭,边追了很多剧,以至于现在进厨房成了我能喘口气的时候。
@陈小姐 40岁 广东
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,老大二年级,我每天要6点10分起床给他做早餐,这两个月,逃离就是从把早餐弄好摆上桌之后开始的。老大吃完会坐校车上学,老二那时还没起床,我离开家,早到公司半个小时,先用小哑铃和弹力绳简单做一下锻炼,顺便看点自己想看的内容,再化个简单的妆,一切都变得从容了很多。算放假吗?似乎也不算,只是日复一日的生活中,这个时间段实实在在是自己的,不用看老大磨蹭吃饭的样子,不用在化妆时处理老二醒来不停叫妈妈的问题,我很珍惜这个时间。
@朝夕之间 41岁 沧州
日常的角色是职场人+三娃妈妈,可想而知我有多忙碌。我不会开车,因而没有下班后坐在车里发呆的时间,属于我的「me time」一般是去医院推拿理疗的时候,常常扎着针就睡着了。今年,我头脑一热,报名了普拉提课,教练也是一位双胞胎妈妈,每次上课,手机静音,我可以享受一个小时酣畅淋漓的极限拉伸以及汗流浃背,教练也说这是难得的属于自己的时刻。虽然报名费用可以买一件衣服,吃一顿大餐,但是感觉不一样,拉伸很累,晚上能睡得很香。
@长安的胖大海 38岁 南昌
陪女儿上跳舞课,大概一个半小时,这个时间我强制自己不刷手机,而是带一本书,拿一支笔,度过一段不被打扰的完整时间。自从有了二娃,自我时间少得更是屈指可数,这一个半小时可以从纷繁的柴米油盐、家庭关系中短暂脱离,有一种微度假的「错觉」。

在小空间里「隔绝」
留一片独享天地,
可以是卫生间、宜家样板间、酒店、车库,
甚至租来的一间房。
@Blair 36岁 斯里兰卡
进洗手间,关了灯,坐在马桶上感受自己的呼吸,感受自己的心跳。
@celeste 32岁 青岛
工作日午休的时候,跑到宜家看起来最奢华的样板间里坐一会儿,想象自己已经拥有了财富自由和时间自由。现实或许就是一种不良的幻觉,而想象可以给人带来美好的幻觉,那么我可以做到用幻觉替代幻觉。
@王草莓 35岁 重庆
2年多前,我开始接触种植,在80平米的露台,种下柑橘、柠檬、蓝莓、水蜜桃等果树,还种下了月季、蔷薇、绣球等花卉。五月的露台,正是无尽夏盛开的时节,结束一天的工作,给孩子辅导完作业,我常将一张凳子放在无尽夏旁,闲暇时,拿起一本喜爱的书,坐在它的身边,有时摸摸花瓣,辨别花朵不同层次的颜色,有时看看柑橘叶被风吹动轻轻摇曳的样子,有时抬头看几只鸟站在屋檐叽叽喳喳对话,有时什么也不想。
露台好像是心中的寺庙,我像一个修行者,在种植中清理纷乱的思绪。

@娇娇 30岁 河南
拖着怀孕的身体,过年期间本来很想回娘家,但后来去了婆婆家,公公,婆婆,老公,全部在棋牌室打牌,而我在家家户户团聚的时候,一个人孤独待在异乡。老公有天喝了酒,还在路边撒尿,我说了他,他跟我吵架,那时候就很想要逃离,订了一间酒店,享受了搓澡、在单人房一个人看电视的宁静与温馨,很久都没有那么快乐过了。
后来很多次,尽管没有再出现心情那么不好的时候,但是依然想住酒店。那次逃离也让我意识到,自己之前太重视家庭,重视别人的感受,而忽略了自己为什么而活。我学会改变自己,不对家人和自己有更高要求,用合作伙伴的关系来看待每一个家庭成员,这样我也更能自洽了。
@之人 46岁 北京
对于一个上有老、下有十几岁孩子的中年人而言,日常的、间歇的「隔绝」非常重要。我越来越渴望属于自己的空间,于是在家对面的小区租了一间一室一厅的小房子, 搬进去之前,我花了一些心思布置,尽管不是大装修,但是布置自己的空间,让我回到少女时代在小书桌上布置小玩偶的感觉。对于中年女性而言,「跳出来」很重要,不是说不管不顾,而是给自己留出一片独享天地,暂时不用担心晚上放音乐是不是太大声,不用揪心洗衣机里的衣服有没有晾晒,只是做自己愿意做的事。
@Sue 39岁 沈阳
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,因为有两个孩子,任何事情都会double,这些年又一直和父母同住,他们帮我接送孩子、做饭,各种BUFF会在生活里叠满:在父母眼里,我一直是长不大的角色,相处没有边界感;而在「猪队友」那里,带娃并非本分更像是义务,所以孩子的生活起居、教育辅导需要我下班后全权负责。虽然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,但有时候,我会感觉自己像一只趴在玻璃上的苍蝇,怎么也穿不透玻璃,飞不高,也飞不远。
三毛说,母亲的腿上,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链子,那条链子的长度,只够她在厨房和家中走来走去,大门虽然没有上过锁,她心里的爱却使她心甘情愿地把自己锁了一辈子。我的妈妈心甘情愿地被锁了一辈子,而我呢?是否应该心甘情愿地被锁住呢?我不知道答案。
每天把车停在车库,我会在这个空间安静待上10分钟,什么都不干,只是待着,输液一般给自己的肉身充一些能量,再推开家门,会听到一声声的问候,「妈妈,你回来啦?」

图源电影《82年生的金智英》
「说走就走」
有人说,娜拉不是出走,只是休息,走出去,
变得更开阔和更放松。
@ YH 42岁 广州
周末晚上,把孩子老公留家里,自己跑出去看话剧或者脱口秀,再逛逛商场,吃个饭,这种自由自在、随心所欲的感觉太好了!
@芬利普斯 38岁 湖南
去年一年,我自己去电影院看了17部电影,累计35个小时,在各个电影之间,情绪得到了释放。
@西红柿大富翁 26岁 浙江
下班没有直接休息,而是在暴雨中带着我的相机去「打鸟」。暴雨中寻找鸟的声音,或是惊喜地发现鸟就在前方的枝头上,或是懊恼没有捕捉到最好的画面,人生的得失,只聚焦于眼前。
@Olivia 29岁 深圳
周末或者假期喜欢去自由潜,训练也好,出海追海洋生物也好,潜水都是一个人的时刻,在水下不用说话,关注自己,关注生物,很舒服,很自在。

@依山 32岁 上海
一个人去家门口的KTV,花3小时左右在包厢中唱歌,当然,唱3小时还是挺累的,我还会泡一壶胖大海带着,润润嗓子,将养生贯彻到底。
@超逸 33岁 上海
去年11月,我一个人去澳门看了两天喜欢的歌手的演唱会,恰巧买到了第一排的票,看着喜欢的歌手和我面对面唱歌,哭得泪流满面,他还对我笑说别哭,突然一下子就被治愈了。追星、看演唱会对于我来说,真的是续命一般的存在,虽然身体很累——第一天去,第二天晚上看,第三天一早就回来无缝衔接上班,但精神是很充盈的,真的感觉我的血条还有很多,压力、焦虑,还可以应对。
@胡润润 51岁 河南渑池县
不想说话,不想见熟人甚至亲人,随机坐上一辆长途汽车,无所顾忌地泪流满面,等到情绪平复,下车,到马路对面坐返程的车,透过车窗看风景,回去继续正常生活工作。
@Daisy 50岁 上海
今年50岁生日前,坐上绿皮火车去了拉萨,生日前一天出发去珠峰大本营,并在50岁那一天打卡了人生最高点。终于感觉不亏欠自己了。
@小叶 44岁 广东
2018年秋天,和闺蜜两人开启了第一次「说走就走」、为期一周的旅游。第二年仍然是秋季,两人游变成了四人结伴同行西安,都是相识已久的老朋友,旅行更加热闹和欢乐。我们相约下一年再一同出行,谁料疫情来袭,约定只能一再推迟。
这期间,有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拼了三胎,有人家中老人身体欠佳需要照顾无法抽身,各种原因困住了各自的脚步,尽管如此,身未动,心一直在路上,直到去年,终于又兑现了一次约定,还是秋季出游,还是一样的快乐。希望往后的每一年都能有这样的逃离时光。

「下班新生活计划」
理直气壮地认定,下班后的时间,属于自己。
吱吱 27岁 福建泉州
我是语文教师兼班主任,只要是在工作日,踏进学校的那一刻起,就有各种各样的任务接踵而至:作为班主任,要对学生进行个体教育、集体常规管理;作为语文老师,要备课、上课、批改大量作业、教研、评课、参加各种会议;作为一名普通老师,还要做各种台账、培训、与家长沟通等等,不胜枚举。
我不想敷衍了事,但任务永远都做不完,总是加班到很晚,留给自己的时间所剩无几,下班就会报复性地玩手机,索取属于自己的时刻,但这并没有使我放松下来,处理手机里大量的无用信息反而维持了工作带来的紧绷。
意识到问题后,我开始想办法,改变「事没做完就不想停」的心态,强行给自己下班,开了一个微信分身号,分清工作与生活的界限,与家长达成共识,除非特殊情况晚上九点后不回信息。下了班,我不逼自己一定要高效率或者做提升自己的事,有兴致做什么就做什么,比如看感兴趣的小说、听喜欢歌手的专辑、看好看的剧、写日记、做摘录、听播客、做饭、写一些观后感等等,这些都能使人真正松弛下来。
我认为me time不在于这个时间你具体做了什么,而是能有一个时间和空间决定自己想做什么、不想做什么,从家人、孩子、工作、琐事那里,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主导权,即便是浪费时间发呆或者玩手机也可以,主要的是,你愿意。
@周敬 39岁 深圳
我有两个孩子。老大四年级,老二牙牙学语,而我还在上班,生活就是连轴转。家离公司步行10分钟,之间有老大学校、老二的托育班。每天两眼一睁,就是陪老大跳绳、早读,陪老二吃饭、送上学,我的工作也不轻松,也要加班,晚上回家继续陪老大学习。老大调皮,各科考试成绩在班级倒数和第一之间横跳。陪他学习要列学习计划,监督计划完成,关注坐姿,批改作业,奥数不会要自己先做一遍再教他。生活平静但偶有烦躁——不论是谁,一把年纪了还需要学奥数都会感到烦躁。
转折点是老二快两岁了,还是不说话,疑似自闭。全家都很紧张。我带他反复跑医院、康复机构,找资料学习,自认为是很负责的妈妈了,但有一天从康复机构回来,我妈跟我说,她遛娃时听小区的某个妈妈说,孩子不说话,母亲晚上就需要多陪他,给他唱歌和说话。我妈是为孩子好,但当时我精神压力太大,听到耳朵里就觉得是指责,当场崩溃,不顾还在出租车里,大声说,孩子不说话有很多原因,不是因为妈妈不跟他说话造成的,而且我每天都陪他说话。
我爸身体不好,他们过来帮我带孩子,我总是小心翼翼哄着他们,从不顶嘴违逆。这一次顶撞让我妈很生气,话赶话开始骂我。我哭着说,你天天跟我在一起,没看出我多么辛苦吗?你能不能心疼一下自己女儿?我妈说,首先,她没有义务来帮我,是因为心疼我才过来的,其次,我这话应该跟老公讲,不是跟她讲。话很正确,但听起来冷冰冰的。
出租车到了,我没回家,一个人出去晃了一圈。为什么?看上去一切都在正轨,身边的家人都在帮我,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,为什么我还是觉得痛苦?这种痛苦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,还是我自己的感知问题?这是我的责任感带来的吗,还是只要生活有不如意的地方我就会痛苦?我想不明白,但是我觉得得先关心自己,开启「下班新生活计划」,不能24小时都围着工作和家庭,不能自己垮下去。
每周有一天,我跟家人说我加班,借机休息一下,至今无人发现。我办了一张家门口美容店的卡,里面有独立的淋浴房,按摩完还可以洗个澡。我每周去图书馆借书,一般8点前到公司,除了保洁保安一个人都没有,可以享受接近一个小时的阅读时光。我还给自己开辟了种花、写日记的习惯,短短的几分钟,也是一种和琐事抽离的闲暇。
那次吵架后,妈妈虽然不说,但行动中多了对我的体谅,老公接过老二晚上的陪伴,这样的生活大概有几个月了。我发现偶尔少了我,家照样正常运转。家庭每一个成员的心情都非常重要,少了点紧绷和焦虑,反而朝着更正面的方向发展。现在老大成绩还不错,老二越来越不像自闭,会开口蹦一两个词了。

@彩虹棉花糖 39岁 深圳
有些时刻是真的想逃离很痛苦的生活。
我是一个脑电波放电异常+抽动症+多动症患儿的妈妈,至今陪孩子走在与这些问题共存和磨合的路上整整四年。这三个标签里,任何一个都是对孩子成长的大考验,何况是三个都集中在了我的孩子身上。他的成长注定有很多波折:不断出现变化的抽动症状、情绪障碍、学习障碍、外在症状还影响了社交……在把自己训练成一个能托举他的妈妈的过程里,我持续做他的情绪容器,学习教养方式和技巧,尽一切努力让他早点恢复健康。
也因此,物理意义上的逃离很困难,儿子的情绪只有我能安抚。有一次,等到老公下班回家,我下楼散步,前后不过5分钟时间,孩子就打电话哭着要找妈妈。我倒吸了一口气,调整好呼吸,上楼回家,看到女儿在哭,生病的儿子躲在窗帘后生闷气,奶奶坐在椅子上唉声叹气,说搞不定两个孩子,爸爸在床上躺平了……我先去抱女儿,把她哄好,让她跟着奶奶去睡;又去哄儿子,问他发生了什么事,为什么生气,听他说完,给他开导和安抚好了,他也安静地去睡了。家里终于都安静下来,我自己也能安稳睡觉了。
孩子的好转周期是按年算的,康复之期未可知,身处这种长期「战争」,我需要做自己真心喜爱的事。很偶然地,我接触了尤克里里,弹唱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、深深的快乐、解压、治愈,甚至有种找回了自己的感觉,我从小爱音乐,唱歌还算个人特长。我的生活虽然不算如意,但也不是时刻都要对抗命运,剑拔弩张,得以在一些时间空隙里弹唱,感到非常满足。
有了这些做回自己的时间,我的身份除了妈妈、妻子、职员,还有情感鲜活、热爱生活的自己。孩子知道我喜欢唱歌,常常叫我唱歌给他们听,儿子会给我打拍子,女儿也时常学我的样子弹琴,老公觉得我唱歌的时候有不一样的神采,像换了一个人一样。所以,人还是要做回自己,才能驾驭自己,也才能更好地驾驭生活的起起伏伏,毕竟生活从来不在别处。
@香草菜菜子 22岁 上海
我想讲的逃离时刻不是我的,而是20年前的妈妈的。
最近,我面临毕业,在高强度的实习中一度情绪崩溃,妈妈宽慰我,说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。我不服,因为从来就没见过妈妈情绪失控的时候。她撇了我一眼,说,「那是我从来没在你面前表现过。人当然会有特别崩溃的时候。那会你还小,我压力太大或者情绪不好就会找个借口把你扔去外婆家(也真是难为外婆了),说自己要出差,但其实什么都不干,就是找个地方休息放松,或者干脆不想见你的时候也会这样。」
说实话,听到这么坦诚的回答,我第一反应是挺惊讶的,原来那么早的时候,妈妈就已经有了「逃跑实践」,而且是如此「正当」。如果我今年12岁,也许会觉得妈妈不想见我是件令人难过的事情;可是我今年22岁,只有佩服,并开始意识到,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喘息时刻,曾经的妈妈是如此,未来的我也是如此。
我很感激妈妈做了很好的示范。人就是有权利心安理得享受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,无关乎你是什么身份。妈妈还说,「如果作为妈妈,把情绪压力传递给孩子,在孩子眼里是更不负责的行为。孩子还小,什么都不懂,只会感到无端的焦虑,与其这样不如放过彼此,好好休息比什么都强。」哇,我这才知道,原来妈妈不是超人,只是特别懂生活的聪明人。作为孩子视角,我也同样是「逃跑时刻」的受益者,因为妈妈把爱的一面都留给了我,给了我安全感的来源。

图源剧集《苦尽柑来遇见你》